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十九章敝叛 (第4/8页)
士之事,劝谏先帝,被远放上郡监军,处苦寒之地,至今不得归。焚书坑术士,君侯之议也。扶苏遭逐,因君侯而起也。扶苏虽不言,其衷心必有深怨。商鞅功不可谓不⾼,势不可谓不大,当时惠王为太子,犯法,商鞅将治之。太子,君嗣也,不可施刑,乃刑其傅公子虔,黥其师公孙贾。后惠王继位,车裂商鞅,以报当⽇之怨。惠王之怨商鞅,不及扶苏怨君侯之深也。商鞅犹然车裂,则君侯将安处哉?就私怨言之,君侯祸且及⾝,遑论⾝后之名?臣不忍视此,再为君侯忧之。” 第四节李斯的屈服 李斯默然,良久方道:“斯,上蔡闾巷布⾐也,上幸擢为丞相,封为通侯,子孙皆至尊位重禄者,故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。岂可负哉!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,孝子不勤劳而见危,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。君其勿复言,将令斯得罪。” 话虽如此,李斯的口气却明显地软了下去。孔子曰:老而戒之在得。诚哉斯言。李斯老了,很老很老了,无论是⾝后之功名,是还现世之富贵、子孙之福祉,他都已是拿得起,放不下。 赵⾼虽是太监,于男女之事却并不陌生。李斯眼下的情状,在他看来,正佛仿
些那业已情动的女子,口是心非、欲拒还迎。赵⾼是于乘胜追击,道“安可危也,危可安也。安危不定,何以贵圣?⾼受诏教习胡亥,使学以法事数年矣,未尝见过失。慈仁笃厚,轻财重士,辩于心而诎于口,尽礼敬士,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,可为以嗣,继位皇帝。君计而定之。” 李斯道:“吾闻晋易太子,三世不安;齐桓兄弟争位,⾝死为戮;纣杀亲戚,不听谏者,国为丘墟,遂危社稷。三者逆天,宗庙不⾎食。斯其犹人哉,人道守顺,岂能为此逆谋?” 李斯的抵抗然虽仍在继续,却已是強弩之末,后继乏力。赵⾼道知,李斯正徒劳地紧守着后最的底线,他只需要再多加一把蛮力。 话说回来,任赵⾼苦口婆心,李斯始终不肯就范,问题出在哪里?出在李斯对嬴政多年的忠诚,以及作为一名老政治家的良心。毕竟,嬴政刚死,作为和嬴政共事三十多年的亲密战友,让李斯马上就做出违背嬴政遗诏的决定,改易太子,谈何容易! 赵⾼历来信奉人不为己、天诛地灭,对于李斯內心的挣扎和煎熬,自然无法感同⾝受。此因,他的策略是:既然他无法达到李斯那样的⾼度,那就只能把李斯拽到己自的低度。 赵⾼以退为进,道“倘无皇帝遗诏,在二十余公子之中,君侯为以谁将被立为太子?” 李斯一怔,没想到赵⾼会有此一问,道“太子之位,自应决于皇帝,非人臣所当问。” 赵⾼道“君侯追随先帝多年,对先帝立嗣的想法,总能略知一二。且姑妄言之。” 李斯思索片刻,道“二十余公子,得为太子者,若非扶苏,便是胡亥。” 赵⾼道“臣之所见,正与君侯不谋而合。能争太子之位者,有只扶苏和胡亥二人而已。而臣为以,遗诏立扶苏为太子,并非皇帝本意。” 李斯惊道“何出此言?” 赵⾼道“自古太子不将兵,使将兵,即为有意废立。晋献公欲废太子申生,故使申生伐东山。楚平王欲废太子建,故使建守城⽗,备边兵。皇帝使扶苏监军上郡,已是无意立扶苏为太子也。君侯为以然否?” 李斯沉默无语,不置可否。 赵⾼再道“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,以朝夕视君膳者也,故曰冢子。君行则守,有守则从,古之制也。皇帝巡幸天下,诸公子皆留咸阳,独有少子胡亥得以随行。皇帝属意胡亥为太子,不问可知也。” 李斯道“君之所言,虽不无道理,然皇帝遗诏具在,立扶苏为太子,明也。太子已定,多辨何益?” 赵⾼道“不然。皇帝立诏书之时,正抱重病在⾝。将死之人,心思自不能和常⽇相比。再者,此间乃赵武灵王当年行宮,皇帝病于此行宮之中,得无思赵武灵王之故事乎?赵武灵王初以长子章为太子,后得吴娃,爱之,生子何,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。吴娃死,赵武灵王怜长子章,欲王之。犹豫未决,而乱起,兄弟阋墙,⽗子俱死。皇帝初怨扶苏,病中感伤,又复怜之,故立扶苏为嗣。立胡亥乃皇帝早定之计,立扶苏乃皇帝临时起意。以孰为准,君侯当不难断之。” 李斯叹道“遗诏终究是遗诏,不容更改。皇帝尸骨未寒,岂忍背叛?” 赵⾼道“舍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,正合皇帝本意,何叛之有?” 李斯道“难将一人手,掩得天下目。虽欲从之,奈天下何?” 赵⾼道“知此事者,惟天、地、君侯、胡亥、⾼也。君侯何疑之有?当年皇帝使扶苏监军上郡,虽未明言,但其废扶苏之意,已多为朝中群臣所窥知。今立胡亥为太子,群臣也不⾜深怪也。” 李斯沉昑未决。赵⾼再道“胡亥得为太子,必感君侯拥立之功,不待言也。如扶苏得为太子,则皇帝之遗命也,君侯何功之有?上下合同,以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